为响应国家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与医德素养的号召,深化“早临床、早实践、强能力”育人理念,护理学院外科护理学教研室联合附属医院骨科团队,于2月17日至21日开展为期五天的护理本科生早期临床实践。14名低年级学生在骨科护理的真实场景中锤炼观察力、科研力与人文关怀能力,开启从理论认知到临床思维的全链条成长。
理论奠基——风险预判与临床思维启蒙。首日,外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、骨科一病区护士长叶青以“骨科患者周转快、病情复杂”为切入点,结合真实病例系统讲解护理要点,涵盖术后感染防控、跌倒预防及并发症管理等关键环节,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感悟临床工作的严谨性。
实践锤炼——从观察到沟通的成长。带着理论认知,3组学生深入病房,在“观察—提问—记录”三步法指导下参与患者评估,学会如何敏锐捕捉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潜在风险。在健康宣教环节,学生们尝试用方言与患者沟通,从生涩到流畅,逐渐掌握换位思考的技巧,护患信任关系在一次次对话中悄然建立。
术后护理——科研思维与个性化照护的碰撞。次日,实践聚焦术后护理。骨科团队通过床边查房,演示了疼痛分级管理、引流管维护及血栓预防措施。在病例讨论中,学生们各抒己见,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、提出解决方案。带教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,制定个性化护理清单,如为高龄患者设计渐进式康复计划。
科技赋能——医学前沿初体验。当现代科技遇上传统技艺,护理教学的维度被进一步拓宽。第三日,在3D打印实验室,学生们目睹二维影像转化为精准骨骼模型的过程,惊叹导板如何以“毫厘之差”决定手术成败。而在石膏工作坊,指尖的触感成为学习焦点——绷带张力、石膏凝固的细微变化,需经反复练习才能掌握。“手腕保持功能位,边缘修剪防压疮。”带教老师严抠细节,直到每位学生交出合格作品。
经验复盘——反示教法与急救实训。康复器具工作坊采用“反示教法”激发思考。一名学生演示助行器使用时因高度不当导致模拟患者失衡,老师借机讲解"腋窝与手柄一拳间距"原则,并让学生分组纠错。脊柱损伤搬运实训更考验团队协作,四人一组练习轴线翻身时,从生硬到流畅的蜕变,让学生深刻理解“力学分配避免二次损伤”的分量。
结业汇报——播撒职业精神的火种。五天的实践在案例汇报中迎来高潮。学生从最初的风险评估,到后来的康复赋能;从对先进技术创新的惊叹,到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,这群护理新苗眼中满眼是对职业价值的坚定。
未来,护理学院将继续深化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培养模式,将更多学科前沿与人文关怀融入教学,培育兼具精湛技能与仁爱之心的护理人才,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生力量。





